松下幸之助、鈴木俊三、豐田佐吉,他們都敢於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女婿。而且,這種日本家族企業的“非血緣”傳承,最後的發展要比血緣傳承效率更高,這是為什麼呢?本文從通用經驗、特殊經驗兩個角度進行了解讀。
“經濟型企業”與“生命型企業”
經常有人問,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百年企業?日本如何實現讓企業永續經營的?其實,日本企業和中國企業的所處環境及做事風格等都很不一樣。
企業簡單來區分的話,一種是經濟型企業,另外一種是生命型企業。可以說,我們中國目前大多數都是經濟型的企業,這樣的經營理念與西方、歐美的一些管理經驗比較符合。而日本的企業可能大多需歸為生命型企業。這兩類企業有什麼不同呢?
經濟型企業主要是要讓自己公司利潤最大化,企業和員工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也就是說是一種合同關係。而在生命型企業裡面,他們在經商、盈利的時候,並不是看企業利潤最大化,或者並不是看短期的企業利潤最大化,而是從更長遠的、長期的發展過程來看待。員工和企業兩者之間並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契約關係,而是一種盟約關係。盟約就是大家是一家人,大家是共同的生命體或者說是利益的共同體。
比如,在中國解僱一個員工或者解散一家公司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但在日本是件非常麻煩、非常複雜的事情。而且每解散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員工人數至少五倍以上的人以及周邊跟他一起做生意的合作公司,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而且,中國人經營企業,更多把企業做成一個盈利的或者賺錢的工具、手段,而日本人更多把企業當成自己的一個孩子,在心態上是很不一樣的。
當然,要成就一家百年企業,是一件難度非常非常大的事情,企業就像人一樣的,很難逃脫盛極必衰的宿命。即使是全球能夠排前一百位的企業,它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30年。
日本的經濟新聞社在1996年對日本八萬家公司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一家公司成立之一年以後,還能夠存在的占到60%,五年之後還能存在的公司大概只有15%,二十年之後只有0.39%,三十年之後只有0.025% 。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企業,包括日本企業在內,絕大部分企業在三十年之內基本上都是不存在了。可以說一家企業,不要說成就百年,即使能夠活過三十年,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韓國央行在2008年發表了一個報告,叫《日本企業長壽的秘密及啟示》。在這個報告中認為,全球超過200年以上的企業家大概是五千多家,而日本是三千多家,大概占到了60%。從全球來看,日本如此多的長壽企業,是一件非常異常的事情。
那麼,如何可以做成百年企業?荷蘭殼牌石油的董事德赫斯,也就是“學習型組織”這個概念的提出者,他認為,企業可以長壽有四條經驗:
第一,企業要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非常敏銳,也就是說能夠很快地適應整個環境的變化。
第二,整個企業要有高度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第三,公司的財務策略要比較保守。不僅僅是公司在創業早期信譽不足貸不到款,更多的是到了企業成熟之後,也不會盲目地擴張,因為擴張很有可能成為公司將來倒閉的一個致命的轉折點和導火索。他認為,保守的財務策略,是一個企業成長、成熟的首要條件。
第四,要有較高的包容度,也就是說企業的總裁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包容性要非常強。
百年企業:日本擁有極其特殊的經驗
這幾條全球性的經驗,實際上與日本企業的做法非常相符的。但除了這些通用的經驗,日本有什麼非常特殊的經驗呢?
第一,企業能夠做到百年,首要的是這個企業要傳承得好。企業做到百年一般要傳四、五代,至少要傳到三代。一個企業家如果沒有一個生死觀,是沒有辦法創建一家百年企業的。一家企業掌舵人、目前的老總不管是處於中年、老年還是年輕人,誰都料不到自己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只有具有這樣的意識,這企業的傳承,才能夠做到很好的風險管理和控制。
日本的家族企業超過99%,但是對於家這個概念,中國和日本的理解是非常不一樣的,在家產的繼承方面,中國往往會出現各個小孩分家產。但是日本一般是比較獨特、往往是單一的長子繼承,其他的小孩可能會由公司提供一部分資金,讓他經營其他的企業。也就是說,中國人是把這個企業家族化,企業當成一個血緣家族的附屬品,企業就是我家族的一個東西,我的一個物品。而日本更多把家看作是經濟或者生活的共同體,家族成員僅僅是這個共同體的附屬品。
這樣對家的理解的不同,會導致一個什麼現象呢?會導致日本的家族企業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它的寬度要比中國的家族企業大得多,中國的家族企業在傳承給自己的後代的時候,假設自己的兒子能力不夠,會很難處理。
而日本人對家的理解更加寬泛,那麼它的處理模式就更寬一些,比如說養子或者女婿,他們來了之後改成跟自己同一個姓,這樣就可以把企業傳給他們,像松下幸之助、鈴木俊三、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佐吉,他們在傳承的時候也是把這家企業傳給了自己的女婿。女婿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選擇非常優秀的女婿。
日本有名的經濟產業研究所和一橋大學在2007年曾經有一個深入的分析,他們取樣了日本五萬家家族企業,包括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得出的結論,在其他的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把企業傳給自己的後代,這家企業會更有效率,至少在日本是這樣的。但是同樣的,如果這家家族企業的接班人是非血緣的,這樣的傳承最後的發展要比血緣傳承效率更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本企業能夠長久的原因,非常特殊。
第二個原因,日本企業是匠人氣質,而中國人是商人性格,不是工匠性格。我在日本見過非常多的這種中小企業,祖祖輩輩做一件工作,你讓他做別的他不去做,他就兢兢業業一點一點在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國的想法,假如這家企業從我父親那里傳到我的手裡,企業成為我的東西,我是這個企業的所有者兼管理人。而日本人把企業傳到自己的後代,後代會把自己看成一個管家,我是這家企業的管家,我並不是所有者,所有者是我的祖祖輩輩。
日本有家企業1400多年曆史了,他的總裁講過一句話,他說我們公司能夠生存這麼久,其實沒什麼秘密,堅守最基本的業務,對公司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日本的一個百年企業的企業主,根據他的研究,長壽企業的總裁往往都是非常堅實、非常質樸、非常認真的人,即使在泡沫經濟時期,他們也能夠做到堅守本業,不會隨意涉足一些與自己公司本業無關的領域。
第三,日本的企業能夠做到百年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幾乎日本每一家好的企業都有一個非常堅定的經營理念,他們創始人定下一條經營理念,後代會不斷來強化這個經營理念,今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符合這個經營理念,他們時刻在反省。只有這樣一種做法,才有可能成就一家百年企業。
如何學習日本家族企業的“傳承”?
首先第一條,大家不妨自己來反思一下,我要成就一家甚麼樣的企業?如果僅僅把這個企業當成一個暫時能賺快錢的工具,那你完全沒有必要學習日本的經驗,因為這樣一種心態恐怕不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或者一家長久的公司。需要反省的是,我的企業要做成什麼樣的公司、企業經營理念是什麼,這一點恐怕需要確定。而且確定之後,必須來傳承。
第二,創新與保守。在我看來中國企業的創新已經非常快了,與日本企業相比太厲害了。但是,我們是不是缺乏一種不變的東西?我們變的太快,我們究竟做什麼,我的公司可能今年做這個東西,明年做那個東西,我這個企業究竟要做什麼,不變的東西是什麼?一個企業如果全是變的,而沒有不變的東西,那麼這個企業也很難長久。
第三,接班人的選擇,“立賢”還是“立親”。當自己後代不能繼承這家公司的時候,我們如何來選擇,日本的一些經驗,對於家更加寬泛的理解,能不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第四,中國的企業做市場、做推廣,我們比日本企業強太多,但是做研發、做紮紮實實的東西,日本企業家比我們超出至少幾十年。日本有一大批“臥龍企業”,只是不為人知。我們的企業如何來活用和挖掘日本的資源,這一點大家不妨思考。
文章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lU43xQ7UKZ_agBbx9tymbQ?idU=1